首页 > 考生写作 > 说课稿

《乡村四月》说课稿

时间:2025-03-17 11:27:38
《乡村四月》说课稿

《乡村四月》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村四月》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乡村四月》说课稿1

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都是一首一首地教,一节课就教一首。自从听了王老师的课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能在一节课上把两首诗这么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上,新颖且有实效。今天沈老师又一次挑战自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古诗。我很佩服沈老师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

课上,她通过灵活巧妙的教学设计,在一种悠远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多维感受、积极品读,唤起了孩子对中华古诗文语言、意境之美的感悟,唤起了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的深深喜爱之情。她的课上得流畅、清新。

结合整个教学思路,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整堂课,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板块:合。初读《乡村四月》、《田园四时杂兴》两首诗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首诗给留给你的共同画面是什么,从而提炼出“忙”。这个环节是“求同”。我想:既然是“求同”,每个孩子读出的“同”可能是不一样的。除了“忙”,还有什么是相同的呢?细读之后,发现两位诗人的诗其实洋溢的都是轻松愉悦的氛围。《乡村四月》画意盎然,令读者陶醉不已。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勾勒出水乡初夏特有的景色,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后两句写人,写出人们的紧张、忙碌。《田园四时杂兴》写大家忙忙碌碌,但都开开心心,基调昂扬。也就是说两位诗人都在用诗的眼光发掘了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再现了这种美。正因如此,他们的笔下才写出了这么美、这么有情趣的诗,并让读者也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但是这个“同”在初读课文之后可能又是很少同学才能感受到的。如果按照老师的思路让同学们去重点感受“忙”,那么《乡村四月》就少了那份意境美:《田园四时杂兴》少了那份情趣美。所以我想,这首诗如果在初读后要提炼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美”字。

第二板块:分。先感受《乡村四月》中人们的忙碌、紧张与画意盎然,再感受《田园四时杂兴》中人们的忙忙碌碌与开开心心。在教两首诗时,教师并不是完全并列处理,而是“瞻前顾后”。她用几处语言把两首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通过“乡村四月的人们仅仅是在忙着蚕桑、插田吗?他们还在忙什么?”自然过渡到第二首古诗的学习,学生无形中明白两首诗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

在教学中,沈老师熟练运用“举象”的教学策略:“乡村四月,人们有的在忙……有的在忙……有的在忙……”“子规飞到这里,仿佛在说……子规飞到那里,仿佛在说……”通过举象,回到诗中“这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晨曦微露,他们干什么;烈日当空,他们干什么;日落黄昏,他们干什么”等等,通过举象,回到诗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正如王老师所评:先举象,再回到诗中,用文字来确证,用文字来表达,由画面到文字。原先我教学古诗时常常逐字逐句串讲,虽然诗的意思学生明白了,但是诗却讲没有了,实在惭愧。

第三板块:合。感受两首诗的意境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两者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当学生提到两者都有写事时,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事,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继续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最后这个“求异”的环节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后来老师把“异”概括成“白描”与“特写”,听课过程中,我觉得这样的提法很好,感觉很有深度。听完王老师的评课才明白这样不准确,解读上是有问题的。于是听完课,我找了一些资料,试图找到这两首诗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或者说是写作特色在什么地方。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在他的《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一书中这样写到:

范成大的诗写的是夏日农忙。前两句从时间写,突出了“忙”字;从内容写,也是一个“忙”字;从劳动者写,也表现出“忙”。这两句已经多角度地将农忙的气氛渲染尽了,将农忙的情景表现足了,再往下写,就很难了。怎么办呢?诗人匠心独运,后两句,他一下子不承上面的话题,撇开了能“耘田”、“绩麻”的村庄儿女,别具慧眼地将镜头对准不懂事的“童孙”,即那些孩子们。照理,孩子们是不懂什么的,大人再忙,他们只会自顾玩耍。然而,不懂事的孩童却又表现得非常懂事,“学种瓜”之举正因他们对大人的体贴和受农忙热烈气氛的感染。而小孩尚且如此,大人的忙碌程度就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正是从这一角度措意,把农忙的气氛表现得更热烈,把诗歌的意境表现得更有情趣。而且这样布局,避免了平直、呆板的毛病,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这首诗的情景,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辛弃疾所写的《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都是那么富有情趣!

书中继续提到:翁卷的诗写农忙景象,不只局限于就农忙写农忙,而是善于勾划农村优美风光,写景如画,使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完整地融合为一体,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的前两句写景,用“绿遍”来写“山原”,用“白满”来写“川”,给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山川壮阔而又秀美的图画,而“子规声里雨如烟”一句将夏初富有个性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梅雨不停,子规不歇,从侧面烘托出农忙季节的到来。这样的景象非常优美,农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其忙碌也就别有一番兴味。

看了以上两段话后,我想两者的写作特色一个就是情景交融,一个就是富有情趣。

从整体上来看,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我以后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去实现古诗的高效课堂。都说“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那么本课有哪些细节的地方需要自己今后注意呢?

1.让学生多读一会儿。

古诗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读中才能获得。

让学生多读一会儿,就是要关注读的本身,想方设法让学生读好,读到位。初读古诗要让学生读准、读通。难读的地方一定要多读。比如《乡村四月》中“才了蚕桑又插田”一句中,“了”是多音字,“蚕桑”都是平舌音,前一个前鼻音,后一个后鼻音,紧接着“插”是翘舌音。这句话比较难读的。要在2分钟内读流利两首古诗且读出诗的韵味好像时间少了一点。

2.让学生多写一会儿。

课上,我们经常让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训练。有时候一看到写的好的同学就让她站起来念,这无异于让其他孩子不要写了。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如果我们很快地就让一个站起来说,大多数孩子既没有听进去这个孩子的回答,也会因老师的突然打断影响了思路。

让学生多写一会儿,就是给足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写。不光写还要交流点评,指出优点,提出不足,给出意见,这样才有收获。比如让孩子们想象写古代孩童可能会忙些什么。有的孩子说是一起放风筝、嬉戏等等,那么这些孩子其 ……此处隐藏11352个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针对学生,我设计了这样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第一步:学习生字。

1、用动作或表情猜字,用图片猜字引伸出生字“蚕、桑”。这样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翁卷,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趣味练读。

1、首先自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完之后用你的行动告诉我)

2、看大屏幕课件画面老师范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2、同学们这首诗变成我们琅琅上口的童谣吧!(小手准备起来)

4、当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让我们也踏起来吧,踏出诗的节奏。

(练读中让学生基本达到会背)

第三步:想画面,品读诗意

听了老师的范读,看着画面,你想到了什么?其实,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学习诗时不仅应该熟读成颂,,而且更应该大胆想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生入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绿、白”、“遍、满”“才了、又”等发挥想象,在想象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绿遍山原像什么?”说话。把画面说活了,说美了。再观赏相应图片,然后在欣赏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从抽

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中培养和完善抽象思维的过程,对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对学生语感进行培养的一个较好的手段,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图片资源在这个符合学生学习文字的认知梯度上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桥梁作用,使过渡既自然又十分有效。

第四步:写画面,感悟诗情。

读写结合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我采用抓住重点字“闲人少、才了、又”等,想象蚕桑和插田的画面,并要求学生从笔中流入出忙碌的乡村农民,从而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及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感悟诗人当时心情。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基础上再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做到读写结合。

第五步: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一节课只教一首古诗容量确实不大,宝贵的四十分钟,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和许多古诗进行碰撞,同内容的,同作者的都是延伸的方向。学完这首诗时,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延伸下一首诗,积累古诗。让孩子们永远生活在充满古文诗意中。《乡村四月》就可以延伸了好几首田园风光的诗。倒是这节课在这个环节上体现的不那么充分了,作为借鉴吧。

教学反思:一节课的教学结束了,但是回望整个教学过程,我的许多思考并没有因课堂的结束而停下。正如黄老师所说的:“你注意到沿途的风景吗”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课堂上每一道风景我都用自己的眼睛拍摄下来。”它是我成长的一面镜子。拍照出我每一步的风景。虽然我的课堂非常失败,但我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因为我不仅仅体验我的教学设计过程,还得众多名师们精彩的点评。我想这次活动在我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是一盏指明灯。

每当上完一节课时的我们也许经常会想,如果重新回到哪个环节,我会怎样变化一下,这种种欣喜或沮丧都是我们在不自觉中已经反思起自己,不管有没有文字呈现。其实有时候不是每个阶段的东西都能用文字进行表象的,有时候我们的思考也会在混沌中会出现一时的停滞,只能在不断的挣扎和进行对比中,找到自身无法达到的一些东西。我想自己应该是徘徊在一个平台上了,没有豁然开朗,更没有浑然顿悟,所以表达出的一点想法,也极不成熟,无需分享,匆匆一观足亦。

每当我静静坐在书桌前就会独自思考。脑海里浮现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更加沉醉于自己的课堂之中;如何让自己对文字的这种喜爱最大化的迁移给自己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爱上我们的母语,沉浸其中;如何让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越来越好,越来越细腻,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任重道远且义不容辞。

过程是美丽的!也是最艰辛的!

《乡村四月》说课稿9

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借助微课和注释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以及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其教学重点、难点为: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利用微课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

说教法学法:

采用微课学习法、诵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看微课,做进阶练习一,对文本进行深度预习。课堂上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播放走近乡村微课,师生交流感受,出示课题:古诗词三首。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先读前两首诗,出示两首诗。指名读诗题。并说出自己的感觉。接着让学生把这两首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指名读,生自行评议,正音。并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指导书写汉字。然后指名字正腔圆、有滋有味地把第二首诗读一读。交流进阶练习一。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首先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首诗,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接着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美;三四句写:人忙。课件出示第一句,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有哪些色彩?“绿”会是什么?“白”是什么?出示微课体会“绿满山原白满川”。指名通过读来表现出来。课件出示第二句让学生感受仿佛看到的画面。出示微课展示“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情景。出示养蚕图和名言。从诗句和这些养蚕情景,感受养蚕的辛苦以及农民的勤劳和忙碌。就“忙”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微课,让学生体会忙,并交流假设你作为其中的一员,你会忙什么?最后体会到忙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后进一步观看微课,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说板书:

板书以其内容为结构,一目了然,后面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农民的勤劳和快乐。

教后反思:

作为运用微课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目的是如何借助微课提高经典诵读效率。

1,通过微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前置学习是很好,学生易于接受的策略,不过必须伴随作进阶练习才行。

2、在教学难点处出示微课也是很有效的。

3、在学第一首时,带出第二首诗,有效减轻第二课时的压力。

4、在交流进阶练习环节,有效体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注重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乡村四月》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