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

时间:2025-03-17 11:24:06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说课稿1

各位同行、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刚才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现在我就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思路、设计理念以及教学反思等,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一、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一,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真心诚意。第二,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

二、本堂课的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这篇教材时,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时发现诚;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诚,表达诚;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诸葛亮这一当事人所回味到的刘备对他的一片诚心来提炼诚;最后让学生与刘备进行对话,从而来赞美诚,升华诚。我想抓住“诚”这条主线,既尊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能展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通过教学,让“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说实在的,这个“诚”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课堂确实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

三、本堂课的设计理念

我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课堂上试想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第一,预设了几套学路。依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阅读期待”,我预设了三条学路:学路一,学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学路二,学生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的对话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学路三,学生还可以先从描写当时的天气、环境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等等。我在试教的时候,大多学生都是先从刘备的动作来体会的,因为刘备的动作比较形像地表现出他的诚意,学生比较容易感悟到。但在今天的课上,学生却先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诚意,这说明咱们衢州的孩子很会读书,很会思考,能透过语言,自读自悟,看到内涵。于是我就顺着这一学情,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对话的语言入手来组织学习活动,这是根据课堂实际随机生成的学路。在具体感悟人物的对话中,学生也可以任意感悟对他触动最大的一组,教师则随学生选择,融入其中,点拨、引导。

第二,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首先,给学生读书的空间,整堂课的支架——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在哪儿,把它读出来。所以我和学生在亲历学习过程中一个最显性的活动就是——读,自由读、指名读、找个伙伴对读、师生对读、加个动作表演读、集体读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滋味,读出感悟。其次,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读人物对话时,多次让学生以刘备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揣摩他的内心活动;在读人物动作时,边欣赏“隆中相见”边思考;在感悟《出师表》时,着力渲染气氛,让学生随着诸葛亮的思绪,思维跌宕起伏。最后,给学生悟的空间,在学生读、思的基础上,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真切的,本课的学习中伴随着学生的读、思,到最后悟出来的刘备的诚,是对主人翁人性中闪光点的最好诠释。

第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学生自由对读刘备和张飞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你听出了什么?这一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强化听的训练,是畅谈个人独特感受的良好契机,有了独特感受,才会有个性的朗读。在想像当张飞要去烧诸葛亮的茅草屋的时候,刘备会说些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联想到刘备会怒不可遏地大声斥责张飞,但有一个孩子却说刘备是小声地教训张飞,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这是孩子的独特体验,我充分肯定了他。

第四,努力建立“超文本”的对话机制,文本是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它只不过是个例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超文本”的,本课师生先跟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对话,再和刘备、张飞进行对话,进而和诸葛亮的《出师表》进行对话,到最后与刘备的零距离对话,既依托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

四、本堂课的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上下来,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从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升华诚,一路感悟下来,学生有一个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在感悟《出师表》和最后跟刘备的对话时,学生表现出来的投入、激情、真切是课堂上难得的高潮。特别是有几个细微之处,孩子们的感悟可真是令人惊喜……

感谢孩子们,感谢这个班的语文老师,这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语文功底,他们真是太棒了!

但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关键在于我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比方说在……

所以浪费了许多课堂上随即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实在可惜!恳请能够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不甚感激!

《三顾茅庐》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将本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

这篇课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长春版语文教材每一册的最后一课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 ……此处隐藏29347个字……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三顾茅庐》说课稿15

一、学习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二、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分页标题#e#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分页标题#e#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顾茅庐》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