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4月18日,上了一堂公开课,课的内容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曾经无数次地读过这篇童话,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目标定为:1、研读课文第二段,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让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通过研读,懂得幻想越幸福,现实越不幸;3、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4、升华情感,完成“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什么?”课堂练笔。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直奔主题,确定研究重点。
为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直接把研究主题确定在了课文的最后几段——也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先直接出示句子“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再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句话质疑,然后教师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仔细研读,感受文章主题。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汇报能说明小女孩是“幸福”或“不幸”的语句,并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运其实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从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中的不幸。至此,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中两个“幸福”的含义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三、总结写法,领会作者意图。
“以喜写悲,悲更悲。”现实中的她是那么可怜:她在寒冷的雪天穿着单薄的衣服,赤着脚在路上行走,她十分饥饿,又得不到家庭的幸福,唯一疼她的奶奶已经去世了,而爸爸又很凶,不顾她的死活。但作者却又向我们展示了她看到的多么美丽的景象:有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景物是多么的让人羡慕,但它们却永远都不可能实现,这就让我们对小女孩更加同情。在课文的研读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中更深刻体会到了她那悲惨的命运,让学生体会到了在描写中我们用描写欢乐的气氛来衬托悲哀的场面,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总结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我设置了让学生当堂练笔:“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的问题。为使学生更有话说,我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儿童刘倩倩的获奖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表达思路。
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解读一些重点句显得过于简单、草率,指导学生朗读的时间也太少。同时这堂课也留给我这样一个思考:到了高段,该如何解决课文内容长而课堂时间不充分,无法充分指导朗读的矛盾?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2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结课语言恰似一首乐曲的“终曲”,其设计与“起调”一样,也是丝毫不容忽视的。“终曲”如果能做到“余音绕梁”,言已尽而意无穷,令学生感到课已下而兴未尽,那么它便为这堂语文课更添了一份精彩。
引而不发,并非故弄玄虚,卖关子,而是在学生对课文领悟已达一定深度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假设、发问、质疑等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从而激起学生新的思维兴奋度。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结课时,如果问:“小女孩为什么会死?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显得呆板,僵化,使课堂教学大为减色。于是我这样发问:“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学生略一沉思后又活跃起来,有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来上学,而不用去卖火柴。”有的说:“她要是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一样在下雪的大年夜快快乐乐地打雪仗,堆雪人,然后,合家团圆吃年夜饭。”有个学生忍不住说:“我真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快到我们家来,做我的小妹妹吧,我有的,你也会有!”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引,同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上,但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任其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积极创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小女孩,你觉得她怎样?
生:我觉得小女孩非常寒冷,因为寒冬腊月她竟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生:我也觉得她非常寒冷,你看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
生:小女孩非常饥饿,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上一点东西。
生:小女孩非常痛苦,富人家都在忙着过年,可她直到天黑了还光着头赤着脚在大街上走着。
生:我觉得她非常孤独,富人不把她放在眼里,连小孩也欺负她,卖不掉火柴她爸爸还要打她。
师:是啊,小女孩是多么寒冷,多么饥饿,多么痛苦,多么孤独,在现实生活中,她连起码的温饱也得不到。夜幕已经降临,她本该回家,可她却蜷缩一团,靠在墙角里。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呢?
生:我需要的是温暖,因为我太冷了。
生:我需要的是食物和快乐,因为我非常饥饿和痛苦。
生:我需要的是得到别人的疼爱,因为街上的人都欺负我。
师:如果你遇到小女孩,会为她做什么,对她说什么?
生:我会给她送上我的棉衣,并对她说:“你太冷了,快把衣服穿上吧。”
生:我会对她说:“小女孩啊!你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快上我家去吧,我让我妈给你做好吃的!”(其他同学发言略)
评析:
这是这课时的前奏,是新旧内容之间的过渡,在教学中,较好地应用了“假设导读”
一是运用“假设”,感受人物命运。在教学中,运用“假设”,把学生带到风雪交加的大街上,面对小孩谈自己的感受,这不仅使学生对她“寒冷、饥饿、痛苦、孤独”的悲惨命运有了整体的印象,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为下面的阅读作好了情感的准备。
二是运用“假设”,揣摩人物希望。运用“假设”让学生充当角色,变换角度,叙谈希望,从而缩小了学生与小女孩的情感差和心理差。为感受她擦 ……此处隐藏6844个字……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最后,引导学生自由创作,简单写一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升华主题。 本节课最为遗憾的是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有点追求面面俱到,致使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却不能由内容、由作者、由时代背景想开去。朗读教学显得有点过水而不湿,不够深入。今后,“舍得”二字我要仔细的用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有舍才会有得,不追求一节课的面面俱到,而追求多节课相互支撑、弥补,从而使学生轻松地学语文,快乐的感受语文生活,、积累语文方法,形成语文能力这是我今后努力追求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3《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从几句重点语句的理解入手,通过分析体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处境和心情,以此为切入点来体会理解作者所寄予的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为了更好的理解小女孩的这一处境,我让学生与自己在过春节、中秋节时喜庆热闹、家人团聚的情景做了个比较,通过对比学生更加深了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同情。最后,我让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几句心里话,学生的踊跃发言和他们的种种设想超出了我的预想。
这节课结束后,我在总结得失时又发现,虽然在解决重难点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朗读方面却做得不够,应该在朗读方面加强指导,让学生在朴素自然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小女孩的形象,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4这篇课文很长,看了看不知怎么去教。
仔细分析:学好一篇课文,首先要读好课文,其次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维。最后明白写作方法。
上了三课时,勉强结束。第一节课:了解作者,讲了关于作者的故事。读课文,了解内容。课文分三大部分,只重点学习,第一部分。什么季节,谁在干什么?她为什么不敢回家?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第二课时:学习二三部分。小女孩擦着了几根火柴,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么的愿望?让学生说并记在书上。小女孩死了,作者为什么说她多么幸福?文中出现两次幸福分别指什么?回答,并记下来。
第三课时:本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回答,并记下来。学文章的结构安排。大年夜的晚上,下着雪,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不敢回家。小女孩擦燃五次火柴看到了什么。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从哪里看出小女孩可怜?读文中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读文中出现的形容词语,量词。学习破折号。提生字。
明天做本课的练习进行巩固。
每节课我都从文章内容,表达中心,写作方法,知识积累等方面去教课。但总感觉学生学的不扎实,学生动脑筋去思考的太少,机械记忆多。读书不积极,书读的太少,老师讲的太多。还是应该多读书。
在讲课时,我还是没有抓住重点,课上的乱,啰嗦。不明白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
每课的目标定的不够明确,不够详细。
明天继续思考摸索如何上好一节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5这篇课文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在这一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强调精读细说。“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读议结合。我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 1 )自主探究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 “可怜”体现在哪里?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这一做法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相符合。
( 2 )想象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后,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 “ 面对饱受饥寒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 学生们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 3 )朗读能力。教学中我能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但我却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和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读”是语文课的基础。
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只读不议是不行的,学生生在读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