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朝花夕拾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读后感1这次,我是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书,第一次读散文。以前我一直在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等的书。根本就没有去看鲁迅先生的书。
在《朝花夕拾》的正文前,我知道了几件和《朝花夕拾》有关的事情。譬如,鲁迅先生的原名是周樟寿,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等的资料······
在除去小引和后记的10篇作品中,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里记叙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保姆形象。尽管长妈妈有次不小心把鲁迅先生最爱的隐是对鼠踩死,但鲁迅先生还是很怀念长妈妈,即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五猖会》是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进行了抨击,体现出了作者对其的厌恶之情。在这篇作品中,我不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的父亲要鲁迅先生把《鉴略》背下来才能去庙会?
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书中大多数都是用侧面描写来反映鲁迅先生年少时的生活情况,评说作者所看到的世间万事,抒发心声,同时也写出了鲁迅先生本人的感触。而且这十篇作品,却是鲁迅先生“从记忆里抄出来”的往事,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如果谁要我向他(她)推荐一本书,我会选择《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读后感2鲁迅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人,在那个被黑暗笼罩的社会里他并没有同流合污,在那个正人君子为数不多的社会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朝花夕拾的字里行间是对社会的讽刺,对于封建制度更是深恶痛疾。
朝花夕拾,早晨落下的花,晚上才捡拾起来。老年时回忆过去如同昨日重现,定会别有一番景象。
在朝花夕拾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无常》和《二十四孝图》。
《无常》讲述的是邻居家的儿子突发恶疾死了,阎王派了一个无常将那病死的人带回地府。那无常见他妈妈哭得可怜于是缓了半刻钟才回到地府,而阎王却认为他是收了别人的钱,于是就赏了他一顿板子。
在一个充满欲望的社会里,在金钱的前提下,真情流露成了虚情假意,一切怜悯更是可笑,一切信任顷刻间荡然无存,在这个封建的社会里,情感在一点点流失,虚情假意的表情深处是一颗颗冰冷的人心。
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孝是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但孝里也不缺乏封建与愚昧。如卧冰求鲤,在寒冷的冬天,母亲想吃鲤鱼,儿子来到冰冷的河面上,脱下上衣用自己的体温融化那层厚厚的冰。稍有不慎,就是性命之忧。在丢失性命的前提下为母亲求得鲤鱼,那真的是孝吗?
《二十四孝图》里讲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在父亲死后和兄弟分了家,独自承担起抚养母亲的责任,家里渐渐地贫穷起来,儿子出生后,担心儿子会占有母亲的粮食,于是打算活埋儿子。
身为旁观者看着这些文字,不禁想到这究竟是真孝还是愚孝。那些为人称道的孝是否也充满封建与愚昧。
手里的书渐渐被翻完了,那书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那是批判社会的勇气,那是污浊社会的一股清流,在那漫长的历史里,它一直在流淌,从来不曾停息。
朝花夕拾读后感3手捧着鲁迅的《朝花夕拾》,品味着那年少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百草园,以虫草为乐,听那朴实、善良的长妈妈讲故事,又有那寿先生的严厉教诲,有了这些事件的发生,使鲁迅的童年生活充满趣味和无暇,而在这些片段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位日本老师,是鲁迅当时在日本学医的老师,记得他第一次与鲁迅见面时,他竟忘带领结,穿得很朴素。他是以为严肃、教学严谨、没有种族偏见的人,从文中他把鲁迅的讲义用了红笔修改,教鲁迅血管移动的位置,更加显示了他的和蔼可亲,文章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鲁迅对他的景仰心情。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而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让人可从这细小的情节中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让我可对中国旧社会有了更一步的了解,也让我所知道的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童年已渐渐遥远,岁月已无情的流逝。然而心灵的童年都是永存的。读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一起去感悟人生,享受自然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4童年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什么味都有,虽然有些滋味不好受,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与事,用语言真情的表述出来。他的童年里不是很快乐,因为他做的每件事总是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因为这些事而失去信心,而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告诉了我:不要让他人的看法阻止了我们前进的脚步,而汲取教训,奋勇向前。
《朝花夕拾》有10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整日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
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处处充满回忆,充满美好。
朝花夕拾读后感5初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回味后齿唇间都是余香,细想来才能感受到其中之真谛,之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灵。
《朝花夕拾》原名叫作“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了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 ……此处隐藏3231个字……他兴高采烈的准备出发去看赛会时父亲却来了,让他先背会。一本他根本看不懂的《鉴略》这时,鲁迅十分的无奈。鲁迅并没有抱怨,还从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严厉鲁迅先生写此文的目的应该是想要批判封建教育的落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难以克制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让我们做一些我们不想做的事情,就像在本该让我们开心玩耍的周末,父母会让我们去上补习班一样。我觉得在家长孩子们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也孩子的兴趣为主。我应该像鲁迅的父亲一样,逼着孩子们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只是会适得其反。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做出一些针对的培养。就比如说我有时父母在让我干,不想干的事情是我会感到十分没有兴趣将事情干完之后,一点收获都没有,有时我甚至只是糊弄一下我的母亲有时我也会跟家长做的对,但是这是不对的,这会让家长担心,我们应该坐下来和家长谈一谈也许这样,家长们就会支持我们的想法。
读完《五猖会》我深受感触也知道了我们应该要在自己被父母逼迫做某件自己不喜欢干的事时要与父母商量,不然父母是不懂你的心意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12《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百草原的无限生机,雪地扑鸟的趣味横生,写出了无限的童年。其目的是与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的教育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实际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评和否定。而且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得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样主题的还有《五猖会》,其中的儿童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欢快的心情。而父亲却一定要 “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
《无常》表现了无常鬼对“下等人”的社会现实。鲁迅笔下的这些鬼物都是活的,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鲁迅先生把他们看成种种人世间生活的折射,看成人类思想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是人创造的,但既经过创造,就摆脱了人的控制,形成一种神秘的力量。而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藤野先生》,当时,中国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被他们叫做“东亚病夫”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更是心痛不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 他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可耻!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现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就更要发愤图强,争取为家乡争光,为社会争光,为中国争光!从此,摘掉“东亚病夫”的名字,换上“英雄儿女”的光荣称号!
朝花夕拾读后感13一个黑暗的时代,在文中透出,一个时代的飞跃,对比十分明显,令我惊叹又感慨万千。——题记
阅读《朝花夕拾》,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情景不禁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其中《父亲的病》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令我印象深刻。
《父亲的病》中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父亲重病的时候,鲁迅先生先后请了两位“名医”,可这两位“名医”并没有真才实学,只看重钱财,根本没有医者应有的仁心。并且为遮掩事实,故意开一些难找的药,是不折不扣的庸医。
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教书先生,有问不答,只会上学生背不理解文章,并不会就体罚的教育制度令我十分讨厌。体现出的是儿童人性的压抑,好奇心的打击和,知识的陈旧腐朽。孩子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被摧残,这是什么社会?
以上二篇文章都可以体现出旧社会各个角度都十分不合理,都运用的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与做法,使更多家庭受到重创。使像鲁迅小时候一样的儿童受苦受难。
而时光飞快,中国也在日新月异的飞快发展,与旧社会相比,医与养育已经截然不同,医生中不会再有庸医,学习中也不会有旧社会时期,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师,不禁让我感到幸福,在这背后也不可缺少像鲁迅先生一样的文学革命者。
《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发出了很多情感中,令我感受最深就是对封建教育与医的批判,时代的飞跃后,这已经不可能发生。我相信,这是鲁迅先生想看到的。
一个时间的飞跃,两个时代的对比,令我颇感幸福,与对旧社会人们的同情。
——后记
朝花夕拾读后感14鲁迅先生的记忆里,记下了早已逝去的童年。日记里写下了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宛如在一条老街之中回首相望,在余晖之下寻找拉长的影子,在抬手之间,写下了一本书,让人浮想联翩。
童年如同一折戏,舞台上的表演带着作者回忆了那一段往昔。一句话,就是童年的梨花,黏着鲁迅的衣裳,把作者带回到过去。
从鲁迅的淡漠眉间,瞥见离人时的悲喜霜雪,带着一丝悲一丝喜,就算上帝让人发笑但眉头已结成了结。《朝花夕拾》有鲁迅纠结万分又悠长无限的留恋。
童年是悠长的,令人深思的。长长的,像是一位旅人爬过山淌过水,看过世间的美景,仰望过星空,经历过电闪雷鸣中的乌云。谁的从前不是这样,拥抱过蓝天和白云,享受着与万物同行。到了一定的年岁,谁不是在怀念往昔。
你,可能会遇到改变你一生的人,有些人让你印象深刻,有些人在记忆里没留下半丝痕迹,也有些人让你痛恨、惭愧、后悔、挽留、纪念。正如《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复杂情感。而这些情感都是源自他一生遇到的重要的恩师——藤野先生。
鲁迅的记忆好似被风吹散,又聚拢在一起,其中的情感带着他走过人生最重要的一段路。
一路上,霜雪化开,朵朵洁白,像童年的背影。
朝花夕拾读后感15读完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后,其中的一篇《五猖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猖会”在当时社会是孩子们所盼望的。这本该是一个孩子们都开心、向往的节日,但鲁迅先生却不这么觉得。他正要去看会,可就在这时,被父亲叫住背《鉴略》,背完之后才能去。小鲁迅是多么失望呀!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难道不是鲁迅的抗议之声吗?这句话看似是鲁迅对父亲提出的疑问,对父亲这么做的不理解,可我觉得并非仅仅如此。这更是鲁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对封建家庭教育的不满。本该高高兴兴地去看会,却被父亲的命令弄得没有了兴致,嘴上虽没有说自己的观点,但心中早已不满。我总觉着,封建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一点点地吞噬了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过早地被“之乎者也”纠缠。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被压制了,那每个孩子岂不就像没有情感的机器人?
现在的中国家庭,父母都希望儿子长大后变成龙;女儿长大后变成凤凰。所以在我们每周五天的学习后,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报补习班、兴趣班……或者是在我们玩得正开心时,被妈妈叫去给阿姨背一首古诗,读一篇文章,然后再补一句:“如果不背,我们现在就不玩了,回家!”再比如我们想要一个玩具,去给妈妈说,结果得来的却是:“等你下次考试各科到95分以上再说吧。”
鲁迅的童年,许多的童真都被抹杀了。我多次读《五猖会》之后,发现这种教育在当时那个时代已埋下了种子。好的传统我们要传承;但不好的,就丢下吧。读书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我们的健康成长也很重要。
文档为doc格式